第三百三十八章 慈善家-《金融慈善家》
第(2/3)页
沪市,泰隆金融研究所。
周明海没有想错,竞争在分析师自己都看不到的地方,就已经展开了。
区别就在于周明海不知道,但其他人提前拿到了信息。
“所里的分析师足够多了,居然还要招新!挖角!”坐在办公室里,常玉彬握着铅笔,手指指节逐渐发白,咔擦一声掰断了铅笔之后,他脸上有强烈的、不忿的表情。
“觉得我的上升趋势停止了?又想开始搞竞争?”大机构的分析师,压力是十分巨大的。
万利证券可以接受万利金融研究所作为成本中心,他们不要求研究所创造账面上的利润,只需要靠着研究所赚名气和分仓利润,后者是体现在券商账目上面的。
那么泰隆这种大券商,会如何对待自己的金融研究所呢?答案是砸钱。
泰隆金融研究所,不但没有收支平衡的要求,反而是每年都可以从泰隆证券拿到几百上千万的资金注入。
不用你赚钱,只要你懂得花钱,花钱花出成绩来,公司高层就非常满意。
所以泰隆金融研究所、以及业内有靠山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部门,全是成本中心,他们每年的账目上都是亏损,有时候亏得非常多,只要成绩做出来,公司反而会提高福利。
这些机构和部门的运转方式也非常简单:挖人!
泰隆金融研究所的分析师,有超过一半的时间,是处于超员状态,所以他们注定亏损,他们会每年都淘汰一批分析师,然后每年都挖一批冒头的分析师,形成一个亏损的循环。
常玉彬上不了年度前三十?哦,那是退步了。
没关系,泰隆金融研究所眼光一扫,前三十的分析师之中,哪一些是小研究所的,统统给我试试挖一挖,挖过来了就让他们去和常玉彬这些老资格竞争,最终分出个高低,成功者留下,失败者滚蛋。
金融研究圈每年超过10%的人员流动比例,就是从这里来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