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章:大汉防灾手册(二)-《昭武大帝》
第(3/3)页
史书上记载,郑国用注填阏之水,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,收皆亩一钟,于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,秦以富强,卒并诸侯。
一钟为六石四斗,而当时关东六国的亩产是一石半。
如此恐怖的亩产,让秦国国力数倍翻增,建立起足以扫灭六国的强势资本。
汉家天子即位后,对于郑国渠也是极为看中,比如武帝元鼎六年,左内史倪宽主持兴修六辅渠,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。
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设白渠,穿郑国渠引泾水,首起谷口,尾入栎阳、注渭中,袤二百里,溉田四千五百余顷。
而这白渠位于郑国渠之南,是一个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,此后遂郑白齐名,谓之郑白渠。
建平四年,光禄大夫息夫,躬“持节领护三辅都水”,巡视督察渠道的管护和营运。
还有光和五年,也就是十年前,京兆尹樊陵,在泾水下游,阳陵县筑樊惠渠,曩之卤田,化为甘壤。
虽然四百年来,汉家天子一直对关中水利非常着重,也常常挖新的沟渠,但关中的良田肥沃度的降低,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。
现在的亩产,远没有先秦的一钟,但一亩三石还是有的。
“呼~~~”
刘协重重吐出一口气,看来朕还需要建立起其它的河渠,一方面灌溉周围农田的同时,还要将数个河流连接在一起,便于调水之用。
比如刘协现在就有一个想法,一是可以将汉江支流的水,注入到渭河支流上,建立百里长的河渠,既可以沟通长江和黄河,又能够让关中之西地,变的沃腴肥美。
当然这个汉版南水北调工程,需要这个时期的水利专家是探索,去调研可行性!
按照刘协的观点,若是能够将长江最大支流---汉江的水,调入关中。
就算此后旱灾持续数十年,那关中大地,所受影响也不会致命。
想要完成如此多的大工程,大汉便需要近百万的劳力!
“呵呵~~~”
刘协放下笔,目光向北方望去,眼里透出一阵冷冽的锋芒,让一旁的白洁看得心惊肉跳······(未完待续。)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