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7章 番外篇变法及名将-《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邓廷罗:“古之善用众者,莫如王翦、韩信。”

    《千字文》:“起翦颇牧,用军最精。宣威沙漠,驰誉丹青。

    后世地位

    唐朝建中三年(782年),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,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,并为他们设庙享奠,当中就包括“秦将王翦”[30]。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:孙膑、田单、赵奢、廉颇、李牧。

    宋代宣和五年(1123年),宋室依照唐代惯例,为古代名将设庙,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翦。在北宋年间成书的《十七史百将传》中,王翦辽亦位列其中。

    相关成语

    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出自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,司马迁评价白起、王翦二人说:“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,计谋无穷,声震天下,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害;王翦身为秦将,平定六国,是当时的元老将军,秦始皇尊他为师,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,巩固国家的根基,却苟且迎合,取悦始皇,直至死去。他的孙子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,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?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。”

    后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。

    家族成员

    儿子:王贲,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主要战将,曾水淹大梁,灭魏;直抵临淄,灭齐。因功封通武侯。后随秦始皇东巡琅邪。

    孙子:王离,字明,继其父为秦将,率兵戍边备匈奴。秦末农民起义爆发,率兵南下,后被项羽所杀。

    曾孙:王元、王威。

    后世纪念

    王翦墓

    王翦墓位于富平县东北20千米处的到贤乡巨贤村北。

    王翦墓为长方形,南北长40米,东西宽30米,高9米,顶部平坦,在墓的西北200米处有南北排列的六座小冢,传为埋着六国王侯的衣冠、图书和俘虏等,是为了表彰王翦统一中国的战功而修的,现六冢已平,仅留遗迹。

    1956年8月6日,王翦墓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   1983年6月,富平县人民政府立标志碑。

    史籍记载

    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
    《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》

    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商鞅变法

    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

    商鞅变法,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。

    战国时期,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,决心图强改革,便下令招贤,商鞅自魏国入秦,并提出了废井田、重农桑、奖军功、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,深得秦孝公的信任,任商鞅为左庶长,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,先后两次实行以“废井田、开阡陌,实行县制,奖励耕织和战斗,实行连坐之法”为主要内容的变法。

    经过商鞅变法,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,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,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。

    中文名

    商鞅变法

    外文名

    reforms    of    shang    yang

    发生时间

    公元前356年、公元前350年

    发生地点

    秦国

    主要人员

    商鞅、奏孝公

    背景

    变法风潮

    春秋战国时期,是分封制崩溃、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。

    在这一时期,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,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,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,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。

    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,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,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。

    因此,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,发展封建经济,建立地主阶级统治。

    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,如魏国的李悝变法、楚国的吴起变法等。

    变法准备

    战国初期,秦国井田制瓦解、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,都晚于其余六国,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魏、韩六个大国。

    为了增强秦国实力,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,秦孝公引进人才,变法图强。

    经过

    酝酿变法

    舌战群儒

    公元前359年,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,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,所以犹豫不决。

    于是,秦孝公召开朝会,命臣工商议此事。

    旧贵族代表甘龙、杜挚起来反对变法。他们认为,利不百不变法,功不十不易器。

    “法古无过,循礼无邪。”

    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:

    “”前世不同教,何古之法?帝王不相复,何礼之循?”、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。汤、武之王也,不循古而兴;殷夏之灭也,不易礼而亡。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,循礼者未足多是也。”

    从而主张“当时而立法,因事而制礼”(语出《商君书·更法篇》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)。

   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,驳斥了旧贵族所谓“法古”、“循礼”的复古主张,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。

    立木为信

    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准备就绪,但没有公布。

    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,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。随即便出示布告:
    第(2/3)页